时评|黄金产量下滑不应成为常态
1月27日,中国黄金协会公布了2021年黄金全产业链的相关数据。不出大家的普遍预料,去年我国黄金产量为328.98吨,连续第五年呈现下滑态势,并且下降幅度创新高(2017年同比下降6%、2018年为6%、2019年为5%、2020年为4%),达到了近10%。这与我国黄金产量峰值(2016年达到453.5吨)相比,下降了近三成。
虽然黄金产量下滑在行业内已经不算“新闻”,好像变成了稀松平常的事,但笔者认为,这应该引起全行业的高度警惕,深挖产量下滑的根本原因。 说到近年来黄金产量下滑的原因,看似是一些不可控外力的影响。比如,2017年至2019年产量下滑是因为政策原因,包括环保税、资源税、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氰渣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等;2020年疫情的暴发更是让黄金产量下降有了更充分的理由;2021年则是因为政府加大了对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检查整顿力度,让山东省一些企业停产近半年,河南一些企业也受到影响。
梳理近年来黄金产量下降
林林总总的原因
无非两个关键词
环保和安全
huán bǎo
环 保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得更深一点,如果一两个政策出台后对黄金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还可以说得过去,但为什么近年来出台的大量政策都与黄金矿业过不去呢?是不是我们也应该从自身找点原因呢?
特别是2021年,我国黄金产量同比下滑近10%,这个“同比”是与受疫情巨大影响的2020年相比的。原因很简单,就如上面说的,就是因为黄金行业上半年发生了两起安全生产事故,政府加大了安全生产检查正度、力度。
ān quán
安全
综上,黄金产量下降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政策变化、偶然事件发生带来的不可预见影响,而内因则是我们虽然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
作为一个产业门类,如果其产业规模不断收缩,其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将大打折扣。因此,黄金产业不应把产量下降作为“常态”,而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快速推进高质量发展,让产业发展真正符合政府、社会的预期,与国家发展真正实现同频共振。